發布時間:2025-05-08
瀏覽次數:10次
5月7日,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,介紹山東深化地質工作改革創新,以高水平安全護航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情況。
會上,山東省煤田地質局黨委副書記張玉洪表示,山東省聚焦服務“雙碳”戰略,共建全省首個鹽(礦)地下空間儲能科研平臺——鹽(礦)地下空間儲能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,致力于鹽腔探測、利用潛力、地下工程建設等技術攻關,技術水平和工程實踐綜合能力走在全國前列。目前,開展鹽穴儲能儲氣項目10余個,約占全國同類項目1/3,在大汶口盆地圈定可利用腔體17個、共840萬立方米。技術支撐全國規模最大鹽穴儲能示范應用基地落戶泰安,通過利用豐富的地下鹽穴資源實現大規模電力儲能,就像一個埋藏在地下的“超級充電寶”,有效支撐了電力系統的平穩高效運行。
在攻克關鍵技術瓶頸方面,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總經濟師、二級巡視員楊平介紹,鹽穴是鹽礦開采留下的地下礦洞,具有密封性強、規模大、安全性高等優勢,可存儲壓縮空氣、石油、天然氣等,是國際上首選的儲能地質體。鹽穴儲能作為新型儲能技術,通過利用鹽穴這一天然腔體儲存能量,在用電低谷時將空氣壓縮至高壓存入鹽穴,高峰時釋放空氣發電,從而實現電能與壓力能的高效轉換,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。省煤田地質局主動拓展地質服務新領域,在全省率先開展鹽穴儲能探索和實踐,技術水平和工程實踐綜合能力走在全國前列。
一是攻克關鍵技術瓶頸。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,率先在全國構建起鹽穴儲能領域“地-井-腔”協同勘查技術體系,采用高精度三維地震精細探測、大口徑復雜地層快速鉆進、精準定向對靶等技術,破解省內多夾層鹽腔建庫改造難度大、鹽穴形態刻畫精度低、腔體穩定性評價復雜等多項“卡脖子”技術難題,開創了集“鹽腔形態精準刻畫、老井井筒鍛銑封堵、大口徑定向鉆進、井筒氣密封測試、注氣排鹵”等工藝于一體的施工先例,助力地下廢棄鹽穴變身“儲能聚寶盆”。
二是推動儲能項目建設。在省內,服務泰安“儲能之都”建設,通過高精度三維地震、聲吶測試等手段,開展鹽穴體積、穩定性及密封性評價,優選8組可用鹽腔,為中儲國能、中能建、中電建等三個大型重點儲能電站項目建設提供關鍵支撐。承擔國內首家壓縮空氣儲能商業電站—肥城10MW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地下工程建設,助力該儲能電站入選國家能源領域首套重大技術裝備。在省外,實施國家重點油氣存儲庫項目—江蘇張興儲氣庫項目地下工程,承擔江蘇首個2×300MW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地下工程建設任務,建成后將實現首臺套全部國產化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。
三是強化平臺人才支撐。創新“院士工作站+特聘專家工作室+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+科研創新中心”四位一體招才引智模式,5位院士坐鎮指導,14位領軍專家參與,對鹽穴儲能進行重點技術研究,在鹽腔探測、利用潛力評價、地下工程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。構建人才“引進+培育+聘用”三向結合發展路徑,培養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、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、省先進工作者、省百年地質百位地學人物等一批優秀人才,獲評省能源系統首屆“創新工作室”“第十屆杰出工程師團隊”。